匠心筑梦|农二代走“新稻路”绘就致富新图景
初秋,在建德市钦堂乡的稻田中,清风摩挲满目的翠绿。这里的每一根秧苗都承载着希望与梦想,每一缕低垂的稻穗都讲述着关于成长与收获的故事。
“我最多一天就能卖出21吨大米呢!”正穿梭于田间察看水稻长势的90后姑娘名叫王运,年纪轻轻就成了当地有名的种粮专家、农创大户,她用独到的经营思维、开拓精神,在建德打造了新时代农人的创富模板。
“你猜我以前是干嘛的?”王运虽是粮二代,却是半途“出家”。10年前,刚毕业的王运还是杭州铁路系统的一名实习列车长。“因为从小就待在农村,所以我一度想着一定要扎根在城市,但父亲对我说我们的根在这里,他更希望我能回来建设好家乡。”尽管有过几度挣扎,但父亲的劝解和对家乡的热爱还是让王运选择回到钦堂乡。
从光鲜的城市铁路白领,到卷起裤腿置身泥泞的乡村农人,初回乡几年里,王运的内心不免带着几分失落,然而那一晚台风的肆虐,却让王运坚定了要优化当地的农业生产模式,带动乡亲们增产增收的决心。
“2013年,我刚回来不久,当时我们种植的早稻眼瞅着就要收获了,结果由于没做好防台措施,一场暴风雨过后损失了四十多万,我永远也忘不了父亲落寞的眼神。”王运至今难以忘怀那个夜晚。此后,曾经不愿下田的姑娘彻底沉下了心来。初时,王运家只有108亩地,从育苗、插秧、除虫等环节一点点学起,王运逐渐成长了起来。然而,任何进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我头一回种大米无人问津,当时心都凉了……”辛苦一整年,好不容易种出了大米,却卖不上合适的价格,到了此时王运终于明白了父亲这样的传统农户的苦楚,靠天吃饭种地辛苦,找销路更辛苦,但这次艰难的经历也激发了王运改变传统的动能。
之后的几年里,随着网络技术与智能装备的崛起,王运终于等到了改变的契机。经过多番考察,王运在2013年引进了智慧农业系统,实时的农情监控、自动化的虫情测报、小型气象站的实时数据汇总……“再加上自动化农机的使用,我们的效率和抗风险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在王运的“改革”落地后,最直观的改变首先体现在产能的极速提升。王运作了几个对比,以前手工插秧一天最多只有一亩地,现代农机一天却可以插秧30至40亩;植保方面,一台人工喷雾机一天只能作业6亩,无人机植保却能够达到每天400亩;收割方面,传统手工收割一人一天只有一亩田,收割机却能够达到每天30亩。这使得王运家可以经营的田地达到了2300亩之多,而常年雇佣的工人不过二十余人。虽然已经解决了种田累、产出少的困境,但销售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由此王运又开始摸索打开销路的门道。
“如果我回来还是跟着父亲一样用传统方法种粮售粮,那这样子我回来根本就毫无意义。”这是王运经常对朋友说起的话。王运本科阶段学习的是电子商务专业,王运返乡之初的那几年正赶上了中国互联网的爆发大潮,于是一个依托网络打造自己品牌的想法在她心中油然而生。
走进王运家的数字农耕馆,一个数字直播间映入眼帘,各式包装的优质农产品琳琅满目。“产业链延伸,销路是关键,不然说再多也没用。”王运的直播间带着观众们将视野从钢铁丛林的城市走入了田园牧歌的乡村,她热情洋溢的解说、诚信的经商理念,还有那优质的农产品,吸引了天南海北的观众,这也打开了她家大米的销路。“现在我已经打造出自己的农业品牌——稻舞田间,以往找不到销路的大米现在一天最多可以售出21吨。过去价贱如沙,每斤不过2至3元的大米,现在可以回归对应品质的价格,卖到8至10元。”王运的成功还带动了周边农户的生意,年糕、米酒、黄桃……一件件来自钦堂乡的特产走出了建德,摆上了全国老百姓的餐桌。王运的产业不再局限于农产品本身,在直播间讲出的故事也吸引了无数慕名而来的游客。早在2016年,王运就在示范基地进行了艺术展示,打造集农业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农耕文化园。
从单纯的卖粮食转变为“卖文化”“卖风景”“卖体验”,截至当前,累计接待游客量已达到27万人次之多。据悉,过去传统模式下,王运所在建坤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产值不过300余万元,现在却能够达到近1500万元,额外带动的村集体收入更是达到了300余万元。
此外,王运还与中国水稻研究所开展了合作,在科技加持下稻种不断改善,稻米的质量与产量还在不断的提高。同时,王运正在研究推进稻田养鸭的计划,通过鸭子与稻田共生的生态农业模式逐步提升稻米质量并增加产业收益,技术的进步正进一步丰富着她的产业业态。
在自己走向成功的同时,王运也不忘将自己的模式分享给身边更多的乡亲。除了日常的经验传授,王运每年都要接待上百批次的访学团,其中不乏高校的农学专业学生,她的经验正不断推广,慢慢的变多的年轻人开始返回家乡,在乡土扎根。
“产业的培育、乡村的振兴都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但现在有个好的迹象,村子的角落里慢慢多了咖啡馆、奶茶店、民宿,这说明人流量增加了,产业盘活了,乡村的活力也回来了。”王运说。
作为一名从事农业一线工人,我是看着公司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以前业务只有种稻谷、卖稻谷。王运回来后,她不断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刚开始我们都觉得实施起来很难,不会有很大效益。慢慢地接触后,一步步地改变了我们的思维与理念,农业真的需要年轻人。在她的带领下,我们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事体验、特色农产品加工等多元化产业,延长了产业链,现在不光卖大米,还有大米的衍生产品,有米酒、油、黑米、红米年糕、米饼、水果采摘等多元化经营,不仅公司盈利了,还增加了我们职工的收入。同时,还通过她组织各类技能培训、职业教育,让我们农民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在我眼中,像王运这样放弃“铁饭碗”,毅然选择跳回“农门”的年轻人不多。一个肯吃苦、能吃苦的大学毕业生,从开始时对种田一窍不通,到现在说起种田来头头是道,产业经营有头脑、有气魄,她能一步一步走到现在是不容易的。现在来看我们的农田,能够说是书卷气和泥土味并存,把地种出了科技范儿。
她运用现代科技打造智能生态农业,结合自然农耕的手段,不仅提高了我们的生产效率,还给我们减轻了劳动负担,稻米的产量也慢慢变得高了,这让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农业确实需要懂技术、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年轻人!
王运的实践告诉我们,农业可完全成为真正的富民产业,农民完全能成为真正体面的职业,农村可完全成为真正令人向往的地方。
王运从2010年回到家乡建德市钦堂乡,开始帮助父亲经营建坤农业。在她的带动下,建坤农业从最初的108亩田地发展成如今拥有2300亩基地的杭州市级农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其“浙江省高水平发展优秀先进典型(种粮大户)。”
一、做好“三农”工作要靠人才。这种人才首先是要“爱农”,对农业、农村、农民要有深厚的感情,这是第一位的,也是当今一些青年人所缺少的。其次是要“懂农、知农”,要了解、懂得农民在想什么,农村缺少什么,要与农民说得上话、听得懂话、对得上号。再次是要“专农”,要钻研农业、熟悉农业。有了这些“爱农、懂农、知农、专农”的人才,农业产业体系的调整、农村经济的发展才有机会。王运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二、做好“三农”工作要靠科技。搞“三农”工作,经验固然重要,但科技更重要,新质生产力反映到我们的“三农”工作上,就体现在作为生产力最活跃、起决定性作用的劳动者,要掌握更多的技术技能,作为生产力动力源泉的劳动资料要有更高的科技含量,作为生产力的物质基础的劳动对象要有更广的范围。王运就是这样一位拥有更高科技素质,并掌握一定科技能力的人,她用“电商+农业”走出了一条靠科技发展农业的成功之路。
三、做好“三农”工作要靠体制机制。从某种角度来说,“环境比制度更重要,机制比政策更重要。”当年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蒸蒸日上,就是浙江省委给发展迅猛的“成长快的孩子”制作了一件特殊的大衣服,使得义乌小商品市场蓬勃发展,这就是体制机制的威力。王运的建坤农业也一样,她建立电商人才实训基地,采用理论知识和实操训练相结合的方式,采用“公司+农户”的运营机制带动了周边农户的发展,实现了共同富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