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长和港口无果后美方又想强买达尔文港中方7个字说明一切
在贝莱德意图收购长和港口无果后,美方又想强买达尔文港,对此,中方7个字说明一切。那么,美方为何会盯上达尔文港?中方又做出了怎样的回应?
先从长和的港易说起,5月22日,长和在股东大会上再次回应港易的进展问题,此时距离最早披露这一笔交易,已逝去两个多月,而大家关心的问题还是交易推进得如何?
长和的答复很清楚:没有获批之前,绝不会实施。翻译过来,就是只要还没有正真获得监管批准,那么一切都不会动。这也代表着美方心心念念的港口一时半会拿不到了。于是,美方的目光又迅速挪移到了澳大利亚的达尔文港。而这一次出手的则是另一家公司——美国私募股权公司博龙资本。
五月下旬,澳媒传出消息称,这家与特朗普政府有着密切关系的公司,派代表专程跑到达尔文港,和港口管理层谈话,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想接手这座由中国企业运营的港口。
早在2015年,中国企业岚桥集团就通过公开竞标以5.06亿澳元获得该港口99年租赁权,十年间累计投资超过8300万澳元升级设施,使港口货运量从亏损提升至3000万吨,成为连接亚洲的战略枢纽。然而,随着美国推进所谓“印太战略”,达尔文港因其毗邻美军基地的地理位置被政治化、污名化。
自2018年开始,达尔文港多次因所谓的“安全审查”被威胁收回,除了因中澳关系变动外,美国的施压无疑是重要的条件。就比如这次的博龙资本,其联合创始人史蒂夫·范伯格今年3月刚上任美国副防长。显然,其举动和贝莱德如出一辙——那是通过强买强卖来占据国际战略点,进而压缩中国经贸的全球布局。
当然,从更深层次分析来看,美国并不只是要控制一个物流节点。达尔文港位于澳大利亚北部,是进出“印太地区”的重要门户。从地理位置上看,它靠近南海、印度洋,也处于美国在澳军事部署的延伸范围以内。控制这座港口,对美军的地区行动极具战略意义。
换句话说,美国想要的不只是经济利益,而是地缘控制权,博龙资本也不过是打头阵的工具而已。而澳方的表现也颇令人失望,堪培拉一方面嘴上说要“保护本国利益”,另一方面又对美方的动作不置可否,甚至默许其与港口方面“私下接触”。此举既没有给中国企业合理的商业保障,也缺乏对本国合同法律的尊重。
对此,中方态度就强硬许多,岚桥集团表态“没有收到博龙的正式报价”,并且还用7个字明确立场——无意出售该港口。另一边,我外交部也就此事回应称,中国企业通过市场方式获得达尔文港租约,其合法权益应当受到充分保护。
有分析认为,外交部这番表态,暗含两层警示之意:对美方,否定其以资本为工具破坏市场规则的行为;对澳方,则是提醒他们契约精神是国际投资的基石,若放任政治干预商业合作,那么澳大利亚将面临外资信心崩塌的代价。
从巴拿马到澳大利亚,显而易见,美国正通过资本与政治联盟,重构关键节点的控制权。在长和交易中,贝莱德与航运巨头MSC的组合,试图以“商业合作”淡化战略意图;而在达尔文港,博龙资本则以私募基金身份掩盖其政府背景。这种“军民融合”式的资本运作,本质上是把经济问题武器化,服务于遏制中国发展的长远目标。
而中方应对策略呈现鲜明特点。一是法治化路径,即通过《反垄断法》《国家安全法》等工具防御风险。长和交易审查中,我市场监管总局明确依据“境外垄断行为对境内市场产生影响”条款行使管辖权,开创了跨境反垄断监管的先例。
二是市场化原则,坚持企业主体地位。无论是岚桥集团多次声明“无意出售”,还是外交部强调“其合法权益应当受到充分保护”,这些都凸显我国政府对国际商业规则的尊重;三是精准反制,针对澳方反复操弄达尔文港问题,中方重启葡萄酒反倾销调查和碳排放审查,展现出我们维护自身利益的决心。
至于岚桥的7个字也是十分明确,“无意出售该港口。”这七个字,堵上了所有试图通过旁门左道达成交易的想法。不卖,就是不卖。不管对方是谁,不管开价多少,也不管用了什么套路,只认合同,不认政治。而澳大利亚政府如果真想在中澳关系上做文章,那就应该明白一个根本原则:对等、尊重、守约。而玩弄政治操弄,只会让本国企业、市场和民众付出代价,更不会赢得中国和全球企业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