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建成支点丨10家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产出一批重大成果
5月28日,我省首片量产的碳化硅晶圆在武汉下线,填补我省高端碳化硅器件制造空白。这一突破性的科学技术创新成果,正是武汉创新活力提能升级的注解。
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化,武汉正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推进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层次地融合,以科学技术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学技术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4月7日,复杂生命体代谢与调控全国重点实验室举行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院士在会上介绍,武汉大学在生命健康领域有着深厚的积淀和鲜明的特色。据了解,实验室依托武汉大学建设,总体目标是建成国际领先的代谢与调控前沿科学研究中心和人才教育培训高地,在代谢与调控的前沿基础科学问题、相关重大疾病的机制阐述与防治措施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引领性研究成果。
近年来,武汉抢抓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机遇,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实现实验室数量与质量“双突破”。在汉全国重点实验室达到41家,其中牵头29家,牵头数量位居全国第三。
武汉市科学技术创新局负责这个的人说,这些实验室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探月工程、卫星导航、新材料等领域突破多项“卡脖子”技术,累计申请多项专利,多项成果应用于国产航母、北斗系统等“国之重器”。
同时,武汉持续提升科学技术创新平台质效,汉江国家实验室加快建设,湖北实验室5项成果入选省亮点科技成果,武创院创新单元总数达到89家。
灏存科技设计人员戴着人工智能数据手套进行人形机器人动作训练。长江日报记者高勇摄
刚刚结束的光博会上,灏存科技“数字神经”赋能人的无延迟复刻,穿戴上传感器设备隔空挥动手臂,人机“神同步”。灏存科学技术研发总监付龙介绍,人形机器人的动作转角精度可达0.001度,动作延迟控制在惊人的3毫秒以内。
上个周末,在2025年武汉市科技活动周活动展示区洪山科创大厦门口,武汉理工大学新能源和智能汽车梦工场孵化出来的产学研项目武汉市智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枫现场演示讲解产品“天狗”“魔方”。
通过孵化器的支持,公司成功将实验室的技术转化为市场化的智能机器人产品,这仅仅是武汉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库柏特科技的AI+超声机器人、格蓝若的人形机器人以及熊友伦院士团队华威科全国装机量最多的“电子皮肤”近期,武汉在机器人领域频频传来好消息。
为抢抓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机遇,武汉市近期将出台相应支持政策,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成为全市经济高水平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随着武汉市委、市政府对机器人产业的全力支持,以及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紧密合作,武汉正逐步成为全国机器人产业的重要创新高地。未来,武汉有望在人形机器人、工业自动化、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更多突破,为国家智能制造战略贡献更多力量。
光谷实验室,科研人员在进行智能光电气体传感微系统的芯片测量。长江日报记者高勇摄
硬核制造攻克“工业母机”,武汉市高档数控系统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交出的答卷令行业振奋:全球首台AI数控系统实现加工决策自主优化,AI赋能实现工业母机提质增效,融合工艺知识与机床厂联合研制首批智能机床工程样机。这项突破,代表我国机床行业首次在智能化赛道与国际巨头并跑。
空天地海全域联通,武汉市星地融合新一代无线通信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的星地融合组网技术引发关注,其主导的ITU国际标准为天地一体化通信奠定规则基础。实验室研制的星载通信产品与北斗系统的深度融合方案,正助力武汉抢占空天信息产业制高点。
研制国内首款手机直连卫星相控阵天线nm无人驾驶芯片“星辰一号”等重大创新产品
武汉市科学技术创新局负责人称,10家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集聚上中下游单位89家、科研人员3300余名,投入研发资金近80亿元,持续开展“四类技术攻关”。下一步,将瞄准量子科技、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等领域,围绕产业链需求部署重大科学技术创新项目,支持龙头企业以“揭榜挂帅”等形式开展重大科技攻关,推动科学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全部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标注明确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