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绘蓝图 聚力奋进“十五五”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决策部署,共商轻工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大计,9月4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在北京香山召开第十四次兼职副会长座谈会。会议以“科学谋划‘十五五’ 新质发展轻工业”为主题,是贯彻落实习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
会上,多位兼职副会长、兼职副会长单位代表围绕科学技术创新、绿色低碳、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品牌建设、消费升级等关键领域,深入探讨发展路径与目标,旨在通过技术突破、产业融合与国际化布局,推动轻工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注入新动能,为轻工业“十五五”规划编制提供了重要支撑。
当前,工艺美术行业正处于从“传统手工业”向“文化创意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十四五”期间,行业在复杂环境中保持总体稳定,部分细致划分领域呈现良好发展形态趋势。面向“十五五”,协会将围绕“传承、创新、发展”主线,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高质量发展:
一是推进新质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明确行业在文化传承、创意经济和国际文化交流三方面的定位与发展目标。重点发展特色工艺美术品领域,打造如苏绣、景德镇陶瓷、阜新玛瑙等地域文化品牌,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融合。积极拓展跨界融合,与旅游、文创、汽车、航空等领域结合,创新应用场景。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建设一批工艺美术特色小镇与产业园区,促进集聚化、差异化发展。二是推动产品结构优化与技术创新。支持企业融合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引入新材料、新工艺及智能制造技术,提升产品创新力和实用性。强化设计研发与知识产权保护,建立产学研协同机制。优化市场结构,鼓励大师创作高端精品,同时开发大众化产品,拓宽消费市场。三是加强人才教育培训与就业带动。构建多元化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深化与院校合作,建设大师工作室,培育数字工艺美术等新领域人才。以工艺美术小镇为载体助力乡村振兴,拓宽就业路径。举办技能竞赛和交流活动,提升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积极引进海外高品质人才。四是深化市场拓展与国际交流。积极利用国内展览、电子商务平台及文旅融合模式,扩大市场覆盖与品牌影响力。鼓励国际作品互展、技艺交流与跨国合作,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升中国工艺美术的国际话语权。
目前,协会已对全国开展规划意见征集,现有来自各省的50位行业代表参与编写工作,共同推进“十五五”规划高质量完成。
面向“十五五”,中国缝制机械行业将重点推动先进的技术研发与融合应用,包括模块化设计、立体缝制、机器视觉及机器人缝制等,推进产业向绿色智能、网络互联和成套解决方案方向升级。行业发展目标包括:将高端缝制设备占比提升至50%,服务型制造收入占主要经营业务收入30%以上,并培育5—10家具有全球影响力和品质竞争优势的领军企业。
为实现目标,协会将通过加快信息技术融合,强化基础研究,开展自主缝制作业机器人等关键技术攻关,推进制造全流程数字化与绿色化改造;实施“三品”战略,优化产业体系,支持“专精特新”企业未来的发展,推动AI算法、物联网等新技术融合应用;提升质量与标准体系,加强国际标准话语权,推动品牌建设与下游产业协同发展;拓展国内外市场,提供数智化整体解决方案,加速技术、品牌、服务、营销的集成一体化出海;加强高水平科研、职业技能培训和领军人才队伍建设。
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行业在“十五五”期间将重点推进五大举措,以实现科学技术创新、市场多元、安全提质、品牌出海和绿色可持续发展。
首要方向是科学技术创新与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行业将加快AI技术在玩具领域的深层次地融合,推动产品从“纯玩耍”向学习、陪伴和情感联结功能升级;推进制造数字化,打造高度自动化的柔性生产线,实现小批量多品种敏捷生产;同时也加强新材料研发,注重安全、环保与实用性的提升。第二是拓展用户与市场多元化,积极培育行业新增长点。除传统0—14岁儿童群体外,近年来由年轻人驱动的潮玩与收藏玩具市场迅速崛起。行业将大力推动潮玩发展,鼓励企业开拓国内外周边市场。第三大重点是安全与质量建设。行业致力于构筑更严密的安全防线,通过主导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团体标准,建立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体系,并加强风险防控机制,尤其关注低龄儿童用品与玩具的潜在风险,实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第四是推进文化自信与品牌建设。在泡泡玛特等品牌成功出海的基础上,行业将推动更多自主品牌走向国际,摆脱以往以来料加工和OEM为主的模式,加强自主IP培育与推广,推动品牌高端化发展。最后是践行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发展。鼓励企业在产品设计与制造中优先采用可降解纸质材料,减少塑料的使用,积极做出响应国家“双碳”目标。
塑料加工行业不仅是优质的传统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作为大轻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大量高分子塑料材料在国家新兴战略领域,如大飞机、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等应用中发挥逐渐重要的作用,塑料加工行业也成为了我国新兴起的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基础产业和组成部分。
在“十四五”期间,塑料加工行业提出的功能化、轻量化、精密化、生态化和智能化“五化”理念已广泛落地,行业整体保持稳定发展,展现出较强的刚需、韧性和潜力。
面向“十五五”,中国塑协在总结“十四五”发展基础上,将原本独立编制的行业发展规划与科学技术创新指导意见整合为《中国塑料加工行业“十五五”高水平发展指导意见》,以突出规划的可实施性和对行业的实际引领性,在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
“十五五”期间,协会将推动产业链围绕“六化”推动行业可持续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功能化,通过不断的科学技术创新,发挥塑料制品功能化优点,满足应用领域不相同需求。高端化,要推动行业向高端结构升级,坚定三品战略,对标国际领先水平强化标准化引领。绿色化,贯穿产品前端绿色设计、源头减量、低碳环保、废弃物绿色处置、高质化回收利用等全链条,加强全生命周期评价、非粮生物基塑料研发应用、可循环易回收及可降解塑料体系构建。融合化,通过产业融合、技术融合,促进全产业链协同创新与精准对接,加强“政产学研金用”多维融合。智能化,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提升行业生产制造、质量控制、仓储物流、应用服务等全过程的管理效率、运行水平。国际化,作为加工能力、实际产量、应用量、出口量最大的国家,在热情参加国际行业活动中发挥大国作用,增强标准化、规则制定等国际话语权和参与度,提升行业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在“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际,中国糖业协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考察广西糖业时的重要指示精神,以一系列扎实举措科学引领行业新质发展,全力推动制糖产业高水平发展迈上新台阶。
协会以夯实糖料生产为基础,通过推广良种良法、强化技术培养和训练,稳步提升种植培养面积与单产,2024/25制糖期全国糖料面积同比增加133万亩,入榨量增加488万吨,有效保障原料供给。坚持以科学技术创新引领转型,推动糖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技术装备升级和标准体系建设,本期产糖量达1116万吨,甘蔗产糖率提升至13.09%。积极加强消费引导,实施“三品”战略,搭建产销平台,推动食糖科普和文化传播,消费环境显著改善,截至2024年7月底,全国食糖销糖率达85.6%,同比提升2.7个百分点。
目前,《中国食糖产业“十五五”科技发展指导意见》编制工作已进入尾声,旨在以科技引领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食糖产业体系。协会建议加强完善糖业政策支持,做好对蔗糖水溶液及白砂糖预混粉进口的监管,防止“外卷”;加大科技投入,推进机械化和数字化升级;加强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扩大本科生、研究生培养数量并提高培养质量;深化“科学用糖”宣传,促进食糖消费科学化、合理化为“十五五”糖业高水平发展增添新动能。
目前,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正积极地推进“十五五”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家电院紧密围绕“两人三家”核心战略谋划未来发展。“两人”即聚焦自然人(提供健康舒适的家电产品)与机器人(发展智能看护与情感陪护类机器人),持续深化技术与标准布局;“三家”即打造智慧家(智能家居检测)、健康家(理化与微生物检测)和绿色家(节能技术及能效产品)三大业务场景,深度融入产业集群。
未来五年,家电院将进一步落实院发展理念,营收力争实现翻番;人员规模上,北京总部控制在600人以内,重点扩建慈溪、滁州及大湾区等分院,计划五年内外分院规模达600人。目前,家电院扎根各产业集群的建设工程均已完成,“一轴两翼、一专多能”战略布局初见成效,下一步要持续深化各分院的能力建设。大湾区分院重点发展商用工业用空调业务;华东分院以理化和微生物业务为主,重点打造佳合公司品牌;安徽分院深耕电线电缆及燃气具领域,进一步深入产业集群,做到“一专更深,多能更广”。
中国酒业在“十四五”后期尤其是2024年面临显著挑战,白酒行业出现断崖式下滑,同比降幅超50%,产业内部调整与外部经济复苏没有到达预期共同导致消费信心不足、传统场景缺失。2024年上半年规上公司数减少,白酒产量、收入及利润普遍下降,但啤酒、黄酒及部分露酒品牌表现亮眼,实现逆势增长。
当前消费趋势呈现两大变化:一是“悦己型消费”成为主导,推动饮料酒向潮饮化、小型化发展;二是健康饮酒理念普及,消费者更看重情绪价值与舒适体验,为个性化产品带来新机遇。
面向“十五五”,协会重点规划如下举措:加大科学技术创新,推动酒品低酒度、高风味化发展,研究健康饮酒行为,提升副产物高值化利用;完善标准体系,增强国内外标准系统性建设,推动中国酒国际标准与地理标志体系升级;推进酒业文化建设,构建中国酒业新文化生态链,发展酒庄、文化街区及酒旅融合新场景;重构现代化市场体系,打破传统渠道壁垒,优化供应链与消费场景,提升服务与性价比;加强人才体系建设,通过品鉴师等新职业推动服务升级与体验创新;推动供应链向智能、安全、绿色、数字化升级;强化社会责任体系,推广理性饮酒,完善ESG披露与评价机制;快速推进国际化,通过标准输出、文化传播(如宣传册、纪录片、双语词典编撰等方式)提升中国酒国际影响力,力争将目前不足2%的国际销售占比提升至5%以上。
“十四五”期间,焙烤食品糖制品行业在疫情及经济下降带来的压力下整体承压,规模以上企业营收年均增长率约4%,总利润小幅下降,呈现“增收不增利”特点。尽管如此,行业在技能人才教育培训、装备自主化、数智化转型等方面仍取得积极进展,展现出较强韧性。
面向“十五五”,协会判断行业将进入产业体系持续优化、数字智能加速渗透、产品创新科技含量更足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阶段。为应对目前行业现代化管理薄弱、研发能力不够、自动化普及率不高等挑战,协会将重点推进以下工作:坚定技能兴业,加强高技能人才教育培训与就业统筹;坚持科技引领,打造数智化现代化企业典型;加强协同攻关,提升全流程冷链管控与产品安全保鲜水平。
协会同时建议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加强统筹,推动建立轻工行业数智化转型供应商数据库,促进成果共享与共性技术攻关;凝聚行业力量抱团出海,强化经验与资源协同,助力行业企业深度融入“全球南方”等新兴市场,开拓更大发展空间。
饮料行业“十五五”高水平发展指导意见草案目前已形成,正处于征求意见与完善阶段,预计于2026年4月正式对外发布。该指导意见以“建设饮料生产消费强国”为目标,致力于为广大购买的人提供更营养、健康、多元的饮料产品。
面向“十五五”,协会将重点推动六方面工作:一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围绕“更营养、更多元”“智改数转网联”“双碳”方向,加强产学研协同与产业链研发,重点开发功能性饮料、高速无菌灌装、智能化仓储物流、低碳包装等技术,推进智能制造与服务型制造。二是健全品质衡量准则体系。构建覆盖“三品”战略、绿色低碳、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团体标准体系,推动团标转化为国标、行标,强化饮料营养品质与安全管控。三是推进行业文化建设。加强政策研究与行业自律,弘扬传统饮品文化,建设饮料文化载体,开展科普教育与公益活动,提升行业形象与消费者认知。四是推进产业集群建设。深化饮料特域与产业集群共建,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构建优势互补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格局。五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行业专家库与技能人才数据库,打造专业方面技术与高技能工人队伍,提升行业整体能力素养。六是构建全产业链交流平台。通过展会、论坛等形式促进行业在新技术、新装备、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合作与凝聚。
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在“十五五”期间以建设“生物发酵强国”为总体目标,基于当前“前端弱、后端强”的行业特点,即在菌种开发、设计软件等前端技术环节与国际领先水平尚有差距,而在大规模制造及工程能力方面具备显著优势,确立了“补前端短板、扬后端长板”的发展思路。
围绕该思路,协会设定了一系列具体目标,如高端产品(高的附加价值、高纯度、高品质)产量占比提升至1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5%以上;实现单位产品主要污染物产生量、取水量分别降低20%,单位产品综合能耗降低15%;基本完成全行业制造链数字化转型;制修订国家与行业标准60项以上。重点开展四方面任务:一是增强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聚焦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开发自主知识产权菌种,推动智能生物反应器、数字孪生和AI技术应用;二是突破非粮生物质资源利用技术,研发秸秆等原料的糖化工艺,减少对玉米的依赖,保障粮食安全;三是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系统降低能耗与水耗;四是完善标准体系,支撑新产品、新技术发展。
同时,协会将积极引导行业企业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行业自律;推动加快“三新食品”审批,促进创新产品上市;加强产教深层次地融合,建立一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强的高技术人才队伍;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支持企业以共建园区等方式“抱团出海”,推动国际化布局。
在“十五五”开局之际,工业设计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体现为市场需求的急剧下滑和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深刻重构。近年来,协会核心业务(如各地工业设计大赛、论坛峰会等)的市场需求量呈断崖式下跌,业务量预估下降了约75%。剩余25%的业务也大多更改名称或转换组织形式。同时,人工智能正颠覆传统设计模式。过往依赖设计师个人经验与直觉的创作方式,逐渐被数据与算法驱动的新型设计所取代。
10年以前,行业协会开通了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以移动网络服务行业,那么未来5-10年,行业协会在AI时代公共服务平台又是什么?在AI新时代,能否构建自主可控的新一代设计平台,避免重复过去的工具依赖,是亟待思考的问题。面对挑战,协会正积极寻求转型,并将AI视为行业革命性的机遇和突破口。协会自去年下半年起,由负责人牵头启动垂直类工业设计大模型的研发工作(即“青苔”智能设计垂类大模型)。目前,开发主体(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已在中央网信办完成备案,后续将进行算法、风险与功能备案,目标是打造全国首个工业设计垂类大模型。协会深刻认识到,大模型的价值最终需由企业用户是否愿意付费使用来判定。目前,“青苔”智能设计垂类大模型已在苏州部分公司进行试用,并获得初步积极反馈。
面向“十五五”,协会计划发布以AI对工业设计的革命性影响为核心的行业白皮书。全力推动“青苔”智能设计垂类大模型的应用落地与成本优化,致力于让其从“好用”走向“常用”,真正赋能制造业。
乐器行业在“十四五”期间取得稳步发展,运行质效提升、创新成果丰富、标准建设有突破、人才活力增强、产业趋于多元,为“十五五”奠定良好基础。然而,行业仍面临高端供给不足、品牌影响力有限、创新生态不完善、绿色发展压力大及消费需求持续迭代等挑战。
为实现到2030年,基本建成品牌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水平领先的世界乐器制造强国的目标,中国乐器协会通过行业调研和征求专家意见拟定“十五五”年规划指导意见,提出以科学技术创新为第一个任务,突破声学优化、材料研发与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关键技术;以品牌建设为抓手,推动民族品牌从“制造输出”走向“价值输出、文化输出”;将绿色低碳作为发展底线,推进工艺革新与能源替代;以融合拓展为支点,促进乐器与教育、文旅、数字科技等领域深层次地融合。 协会将提升服务,在传承创新前提下,做好、做强传统产业基础上,一同推动AI与行业各领域的广泛深层次地融合,重塑生产、生活范式,促进生产力革命性跃迁和生产关系深层次变革,共创、分享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形态。
近年来国家很看重家具行业发展,多项提振消费政策,有效激发了家具市场活力。今年1—7月,限额以上单位家具类商品累计零售额1159.1亿元,同比增长22.6%,已经连续六个月实现两位数增长。总的来看,当前家具行业在政策驱动和市场压力中,呈现出内需回暖、外需承压的分化态势,行业面临较强的不确定性,国家消费政策和国际关税水平是影响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面对挑战,协会和企业积极应对,争取政策支持、发力品牌建设、搭建产业平台、促进国际合作,近年来做了很多工作。
围绕2030年建成“世界家具强国”目标,协会将推进以下工作:坚持党建引领,加强协会规范化建设,提升服务行业能力;加快科学技术创新,推动AI与智能家居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强化品牌建设,形成品牌矩阵,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推进绿色发展,加强绿色产品认证与绿色工厂建设,拓展环境友好型涂料应用;布局多元市场,把握城市更新、适老需求等新增长点,拓展东盟、中东等新兴市场,降低对单一市场依赖。